
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
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,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!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:
1.了解故事《剃头》,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巴依老爷的。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。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,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。
2.引导学生运用泛读法、精读法、摘记法、提问法等方法去阅读书籍,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,提高阅读效果。
3.在阅读过程中,感知角色,产生美好的情感。
教学重点:
激发阅读故事书的兴趣,让学生在“读好书,读整本的书”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。
教学难点:
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,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,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。
教学准备:
人物贴画,课件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激趣导入新课。
同学们,你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,还要阅读一些课外书,积累好词好句,为以后写作文打下基础,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读一本书,这本书的名字就是《阿凡提的故事》。
二、认识书本封面、扉页、目录。
师:谁来说说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应该看什么?对封面,我们一起看这本书的封面,谁来说说你从封面上看到了什么?
1.观察封面。书名、作者、出版社、图案。
2.认识扉页。是书翻开后的第一页(即整本书的第二页),扉页的作用首先是补充书名、著作、出版者等项目,其次是装饰图书、增加美感。
3.前言。
4.了解目录。
目录包含几部分?小标题和页码。
怎样快速地找到故事?先看小标题,再找到页码。
训练学生利用目录找到故事。
三、交流喜欢的故事。
1.师介绍自己喜欢的小故事。(师相机板书)
(1)听故事录音。
(2)自己读故事,指名交流。(板书:读故事)
师:要想有更多的收获,我们还要把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和描写生动的句子摘录下来,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,请同学们拿起铅笔,用你喜欢的方法去细细品读吧,可以自己读,也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品味,边读边把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画出来。
(3)看故事视频。(板书:爱积累)
(4)谈谈体会。(板书:谈体会)
阿凡提--幽默机智。巴依--愚蠢贪财。
2.师小结方法,出示阅读提示:
(1)读故事。
(2)爱积累。
(3)谈体会。
3.小组成员按照“阅读提示”交流自己喜欢的故事,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,在《阅读记录卡》上做记录。
4.全班交流。
四、课外阅读方法总结。
师过渡:《剃头》这个故事听过了,读过了也看过了,那你喜欢故事中的阿凡提吗?为什么?不仅我们小朋友喜欢阿凡提,大人也喜欢他。阿凡提不仅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,就是在国外也非常有名。听听老师对阿凡提的介绍。
1.介绍阿凡提。
2.师小结:平时我们在看书的时候,读了故事情节,还要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人物品质。可以把故事说给父母、朋友听。
3.在这本书中,阿凡提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,一起读:要想变聪明,就要掌握更多的知识。小朋友从故事中读懂了一个道理,真了不起。
五、阅读延伸
小朋友,阿凡提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许多变聪明的办法。希望大家把读书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,一位可以陪伴终身的伙伴。愿大家能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,成为博览群书的小博士。最后响起我们的读书口号:读书让我快乐,读书让我增添智慧。
六、推荐书目:
严文井《“歪脑袋”木头桩》
冰波《孤独的小螃蟹》
陈伯吹《一只想飞的猫》
板书设计:
《阿凡提的故事》
阿凡提--幽默机智
巴依--愚蠢贪财
读故事
爱积累
谈体会
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材分析:
《一株紫丁香》是一首活泼、清新的小诗,诗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,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,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,是一首师生情谊的颂歌。
教学目标:
1.会认8个生字,会写10个字;
2。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,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;
3.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;
重难点:
1.掌握本课生字新词,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;
2.体会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;
教学过程:
一、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
1.播放歌曲《每当我走近老师窗前》;
2.出示紫丁香图片,老师讲解;
3.看着美丽的紫丁香,学生练习说话;
4.出示课题,读了课题后,你想知道什么?
二、自读课文,整体感知
1.要求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,圈出生字,多读几遍;
2.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,请小老师领读;
3.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,开火车读;
4.指名读生字词,并正音;
三、细读课文
(一)学习第一节
1.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,告诉老师这首师共有几节?
2.指名读第一小节;
3.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?种在哪儿?
4.小朋友是怎样走进小院的?谁来做做踮起脚尖的动作?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呢?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节?
5.指导朗读
(二)学习2—5节
师: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呢?请同学们读读2—5节从中找出答案
1.“夜夜”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让紫丁香天天晚上陪伴老师呢?
2.指名读第二节;
3.现在有紫丁香和老师作伴了,真好!出示课文插图,你们希望紫丁香为老师做些什么呢?
4.你们知道老师一天要做哪些工作呢?
5.如果你是绿叶,你要为老师唱什么歌?
6。假如你们是紫丁香花儿,你们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会说些什么?
7.你知道什么叫牵挂吗?你们被老师牵挂过吗?
8.指导朗读;
9.夜深了,星星困得眨眼,可我们的老师还在灯下工作着,你们说老师辛苦不辛苦呀!你能劝劝老师,让她早点休息吗?
10.谁愿意用文中的语言来劝劝老师,让她早点休息;
11.老师的心思都被你 ……此处隐藏14340个字……,词语,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。
2、齐读课题:我要的是葫芦
二、自由读课文,了解大意。
1、。小葫芦长得怎么样?
2、种葫芦的人喜欢小葫芦?
:“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,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。花谢以后,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。”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绿叶葱茏,小葫芦可爱;再出示画面: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,一个个都落了”。
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2、3句话,读出喜爱之情。(个别读、齐读)
3、老师听出了同学们对葫芦的喜爱,但是有人比我们更喜欢小葫芦,是谁呢?(种葫芦的人)从哪里可以看出来?
4、种葫芦的人是怎么看葫芦的?(盯着),他盯着小葫芦都说了什么呢?
“我的小葫芦快长啊……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?”对着小葫芦也来说说这句话吧!
5、提问学生在对谁说话?理解自言自语,并用自言自语说一句话。
三、
1、最后,种葫芦的人收到葫芦了吗?请看最后一自然段,指导朗读,读出惋惜的语气。
2、为什么小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可爱?后来却落了呢?请同学们做小侦探,小组讨论为什么葫芦落了。
3、汇报讨论成果。
四、熟读课文,了解文中的道理
学习第二、三自然段。
1、谁认识蚜虫?学生分享有关蚜虫的资料,教师补充,了解蚜虫。
2、出示课件(插图二)观察后问:葫芦上生了蚜虫,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不给葫芦治蚜虫,他是怎么想的?
(1)出示句子:有几个虫子怕什么?叶子上的虫还用治?
(2)读句子,注意读出反问的语气。
(3)猜猜他在想什么,引出陈述句。
(4)出示句子:有几个虫子不怕。叶子上的虫不用治。
(5)再读句子,注意加强肯定。
3、出示三个反问句,将反问句变成陈述句。
4、蚜虫可怕吗?蚜虫需要治吗?出示图片,了解叶子和葫芦的关系。
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——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,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。蚜虫吃绿叶,使它无法输送养料。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,随即变黄落下。
(3)一个邻居看见了……快治一治吧!
劝告的语气,体会邻居着急的心情。
6、学生分角色表演读。
8、说说你对种葫芦人的看法。你想对他说点什么?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?
五、启发想像,拓展学习
1、讨论: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,心情怎么样?会想些什么呢?
2、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,葫芦上生了蚜虫,你会怎么做?
3、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?
3、编故事:“第二年,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,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……”那个人会怎么想,怎么说,怎么做呢?比一比,谁的故事编得好。
六、作业布置:
讲故事讲给爸妈听。
板书设计:
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教学目标:
1、认识“海、鸥、滩、军、舰、帆、秧、稻、塘”9个生字,会写“沙、海”两个字。
2、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、二两小节,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。
教学重点:
1、认识“海、鸥”等9个生字。
2、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,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。
教学难点:
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,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。
教学准备:
生字卡片、图片等。
教学过程:
一、谈话导入,激发兴趣。
小朋友,你们喜欢旅游吗?你去过哪些地方?今天,老师和大家要去几个很美很美的地方,想去吗?(想)让我们一起出发吧!
二、学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?
板帖:海鸥沙滩军舰帆船
2、小朋友真会观察,这些词语你会读吗?自己试一试。
(1)自己读。
(2)谁会读?指名读。
(3)齐读。
3、真了不起,可里面的生字你会认吗?
(1)指名读。
(2)开火车读。
(3)小朋友,在这么短的时间里,你记住了哪个生字?是怎么记的?(4)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生字。
4、瞧,这美丽的海滩正向我们招手呢!小朋友,这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?
5、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写了这个美丽的地方,请小朋友自己打开书来读一读。
(1)自己读。
(2)谁愿意来读?
(3)听到小朋友读得那样认真,老师也想来试试。(范读)
(4)请同桌一起读。
(5)起读。
(6)看着图试着背一背。
三、课间操《火车开了》。
四、学 教学目标
1、认识“树”,感受树的象征意义,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。
2、通过朗读,品味,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。
3、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。
教学重点
合作探究文本中“树”丰富的情感内涵。
教学难点
①比较“菩提”与“棕榈”的抗争精神。
②通过探究整合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,来引导学生熟知本文的形神、情理、虚实。
教学时数:
一课时
教学过程
一、导入新课
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她的笔下创设了两个浪漫的形象----橡树与木棉,它们作为人间真情的代表深入人心;道家学派的先哲庄子也提到了一棵树,在它的寓言中,凤凰非此树不栖息,它就是梧桐,梧桐既是庄子对滚滚尘世的追求。那么,作家林德笔下的那些树,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?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 二、品读全文,理解课文
1、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,在课文中都谈到了哪些树?重点说到得有哪几种?
2、寻找文中关于菩提树的描写并思考:菩提树在本文中有什么特点?其象征意义是什么?
3、圣诞树是什么宗教的象征?在文中,作者认为它渗透了什么主题?
4、棕榈在作者笔下体现了什么品质?提示:倔强忍耐
5、棕榈树和回民之间有哪些共通性?提示: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,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期间的回民吻合
6、作者对圣诞树和棕榈树的态度是否相同?原因是什么?
三、合作探究
同样是面对苦难,同样是去抗争,你怎样去看待菩提树和棕榈树的抗争呢?(请先独立思考,然后再和你的学 四、小结
本文中这些树各有其精神内在,菩提的坚忍,桑树的清朴都值得让我们去反思。希望此生,同学们都会长参天大树,一半在土里安详,一半在风中飞扬,活着的时候能给人带来阴凉,即使倒下了也能成为世界栋梁!
五、布置作业
请尝试从你熟悉的树(比如松树、柳树、杨树……)中任选一样或者两样,描绘它的形象,阐述它的精神意义,以“我愿化作——树”写一个200—300字的片段。
文档为doc格式